当前位置: 主页 > 名家·名作 > 名家论坛 >

刘伟冬 | 重拾诗性表达



时间:2024-11-24 09:04来源:江苏文艺网 作者:刘伟冬 点击:0

编者按:11月19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旅厅、江苏省文联共同主办的“翰墨华章——2024•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在南京开幕。展览用笔墨寄情祖国的辉煌成就,展出100件入展作品,其中包括典藏作品10件、收藏作品10件,体现美术工作者们以翰墨丹青为媒,以时代生活为介,厚植文化根基,描绘山河壮丽,岁月峥嵘。展览期间,省评协联合省书画院邀请美术家、评论家深入文艺现场,撰写评论文章。也欢迎广大美术、评论爱好者观展、来稿。

重拾诗性表达

——2024·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的美学追求

文 | 刘伟冬

中国百家金陵画展自2005年创办以来,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扣时代脉搏,弘扬现实主义精神。多年来,画展推出了众多艺术精品和优秀人才,已经成为中国美术界的重要展示平台和影响力深远的艺术盛会。2024·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续了中国百家金陵这一品牌形象,成就了又一视觉盛宴。

本次画展一大特色是写意性的强势回归。粗略统计,10幅典藏作品中写意画作有5幅,而10幅收藏作品中足有7幅之多,另外80幅入选作品中,写意作品有52幅。也就是说,一共100幅作品中,写意作品占64幅,这个比例堪称历届画展写意之最。如果加上兼工带写和工笔里蕴含写意的作品,那更是远远不止这个数字。由此可见,写意这一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和独特宇宙观的文化精魂正以其坚韧的姿态又一次站上了当代中国画的舞台。

重视写意性意味着重拾诗性表达,而诗性表达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灵魂。它不仅在形式上追求美感,更在意境上营造出深邃的灵感和哲思,将具象之美与抽象之韵相融合,创造出一种虚实交融、似真似幻的美感,让观者既感受到艺术的温度,又引发对生命和社会的沉思。诗性表达使得本次画展的很多作品拥有独特的审美力量和文化深度,它让艺术作品不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精神的象征和心灵的寄托。

刘伟冬 | 重拾诗性表达

王宓 辽宁 阿科礼绣娘 229cm×180cm

从人物画来看,作品通过对人民生活的细腻刻画,避免概念化和符号化,充满生活的质感和温度,展现了艺术家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并进行个性化再创造的能力。本次画展中,对劳动者和日常生活的关注是一个主流,许多画家从生活的源头出发,深入观察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他们融入生活的肌理中,用一种贴近真实的态度体察民众的喜怒哀乐、日常劳作,以及细微的表情和动作。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人民性”在艺术创作中的深入体现。在这里,“人民性”不仅是一种创作导向,更是一种价值立场。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艺术家们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人民的喜怒哀乐、生活细节与心灵诉求融入作品之中,使艺术更贴近社会的真实脉动,饱含对生活的温情和敬意。例如王宓《阿科礼绣娘》、卢万华《每天的故事》、高忠亮《丰收》、洪方舟《都市热舞》、周涛《乐舞图》、薛俊水《陕北风韵》、王庆东《版纳晨曲》,从寻常景象中挖掘出深层的情感与人性的光辉,而诗性则为其增添了灵动的美感与隽永的意蕴。

刘伟冬 | 重拾诗性表达

安萍萍 江苏 江南韵 233cm×200cm

作为艺术家,在深入生活之后,又有意识地适度抽离,以一种“陌生化”的方式回归审美。这种适度的抽离,不是简单地脱离现实,而是一种再度审视的过程。画家们借助陌生化的视角重新审美生活,将日常的景象以艺术的方式解构与重组,使观众在熟悉中感到新奇,在平凡中发现深意。这一过程不仅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诗性与张力,更让观众在观赏中获得一种“他者”视角的美学体验。例如安萍萍的《江南韵》描绘了现代女性的生活细节,画面分为两个部分,左侧戏装女性水袖曳地,折扇轻收,仿佛杜丽娘“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的唱腔哀怨响起。右侧帘幕低垂,展现了舞台背后人物的活动。两位女性一位演员半戏装,一位日常装束,从常装女性提着水袖推断应为服装师。而画面中拿着玩偶的女童,一方面暗示了演员在生活中的身份,另一方面使得画面生动活泼起来,将生活与工作的界限打破,凸显了女性的多重身份。艺术家将在生活中的细微观察与个人的诗意体验巧妙融合,生活中的沉浮与审美的陌生化表达相互交织,让观者在触碰现实的同时,不仅能感受到作品的美学价值,还能通过艺术与生活产生共鸣。

此次中国画展100幅作品中,山水画40张,占画展数量的近一半,体现了艺术家对这一题材的广泛关注。山水画题材,尤其能体现中国画写意性的强势回归,无论是水墨山水,还是设色山水,无不体现了这一倾向。在山水画中,写意技法除了对传统经典写意语言的回溯,更重要的是一种对传统技法的打破与开拓,在视觉语言上追求多样性的变化。例如王强的《大时代》,与传统意义上的写意山水已经相去甚远,虽然他的绘画语言不乏传统元素,但明显已经更加丰富,破墨法、积水法、留白与现代技术语言综合运用,重视墨色、笔法与纸张的交互渗透,在墨色自然晕染和笔墨的留置之间体现了高超的控制技巧。

刘伟冬 | 重拾诗性表达

王强 北京 大时代 188cm×146cm

山水画的另一个倾向是解构与重构的实验性空间语言探索。这一探索一方面体现在对自然山水形态的拆解与重组,例如张岩《天心明月》、吴会军《墨染溪岸》、张仓健《远方的延长》、张兴动《花山祥云起新居》、姚瑞江《心中的桃花源》、龚星宇《云影·并网》等,通过营造多重空间交错的视觉效果,作品在观念层面打破了具象的自然描绘,保留传统山水画意境美的同时,引入了当代视觉经验中的视错觉效果,多重空间拓展了客观时空的局限性。空间语言探索的另一种倾向是空间语言的平面化和扁平化,例如司俊飞《西部高台》、何苏政《路桥建设处处坦途》、张兴动《花山祥云起新居》、张强《家山新韵》、龚爱珍《晨沐》、徐艳青《印象·韵》等,体现了现代装饰与设计语言在绘画中的借用。对空间语言的探索,使得山水不再是固定的自然景象,而是一种在流动中显现、在重叠中蕴藏的哲学体验。观者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仿佛穿行于时间与空间交织的诗意世界,既能体验空间的流动和无常,又能感受到画家对天地之道的沉思与感悟。这种表达体现出艺术家对人与自然内在联系的哲学反思,打破了传统山水画中自然而然的平静,让山水成为生命状态的隐喻与宇宙运行的缩影。通过多维语言的拓展,山水画不仅展示了自然之美,更是对存在之境的诗意探询,使人从视觉层面进入精神的对话中,赋予山水画更为深邃的当代意义。

刘伟冬 | 重拾诗性表达

沈梦杰 河南 时和岁稔 210cm×200cm

这次画展中花鸟画的形式语言和空间创造与山水画有一定的相似性,如空间结构重塑、平面化以及装饰语言的多样化。在题材方面,也更加广泛,除了传统题材,山花野草、农作物也成为常见的题材,还有一种兼有山水画的宏大与花鸟画的精微之间的画种,综合了二者之长。如沈梦杰《时和岁稔》,前景是表现细腻的牵牛花、蒲公英和阿拉伯婆婆纳,风飞蝶舞,大红色的七星瓢虫在黄绿色的麦穗上悠闲爬行,具有工笔花鸟画的工致。中景是大片金黄的麦田,远景山峦丛树渺远,房舍俨然,又有山水画的开阔。丰富的乡土景物,捕捉到了人与土地之间的情感联系,画家以一种温情的笔触展现出对生命之根的依恋,表达了当代人对乡土文化和日常生态的重新审视。

从花鸟画来看,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风雅之趣,而是以一种带有社会意识的态度观察自然,使作品充满了对现代生活环境、生态变化的反思。这种突破既体现了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又蕴含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花鸟画因此在现代语境中获得了新的意义。

2024·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以“时代性”为前瞻,以“人民性”为使命,赋予了艺术作品民族诗性的表达,使艺术不仅是个人表达的媒介,更是传递时代精神、凝聚社会力量的桥梁。“人民性”与“诗性”的结合,既让艺术充满生活的质感,又为其赋予了深邃的审美意境,这种结合让艺术作品在关注人民、贴近生活的同时,能够超越日常,将真实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诗意的表达方式加以升华。艺术扎根于社会,反映大众的情感和精神,呈现多元化的审美追求,是艺术的题中之义,而诗性则为艺术的真实注入了一层柔和的理性光辉,使得作品不仅具备了情感的共鸣,也具有一份人文关怀和哲理的深度。

作者简介

刘伟冬,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与设计》主编。


(责任编辑:逸博)